常見的危險廢物暫存庫存儲布局需嚴格遵循《危險廢物貯存污染控制標準》(GB 18597-2023),核心圍繞 “分類隔離、安全高效、合規可控” 原則,結合危廢特性、形態及周轉需求設計,主要有以下幾類:
根據危險廢物的危險特性(易燃、易爆、腐蝕性、毒性、感染性等),劃分獨立貯存區域,通過物理隔離(隔墻、隔板、警戒線)避免混存反應,是最基礎且應用最廣的布局方式。
- 具體分區:
- 易燃危廢區(如廢汽油、廢酒精等):需遠離火源,配備防爆照明、防靜電接地裝置,區域內禁止明火,地面采用防火材料(如防火涂料);
- 腐蝕性危廢區(如廢硫酸、廢燒堿等):使用耐酸堿貨架 / 儲罐,地面及墻面做防腐處理(如玻璃鋼襯里),設置專用泄漏收集槽;
- 毒性危廢區(如廢農藥、含重金屬污泥等):需密閉或半密閉貯存,配備防毒面具等防護設備,避免揮發物擴散;
- 感染性危廢區(如醫療廢針管、廢敷料等):需專用密封容器,區域獨立上鎖,與其他區域物理隔離,防止交叉污染。
根據危險廢物的物理形態(液態、固態、半固態、氣態)設計存儲區域,重點解決不同形態的泄漏、揮發、搬運問題。
- 液態危廢區:
以桶裝或儲罐存儲為主,必須設置防滲圍堰(高度≥15cm,容積≥區域內最大容器儲量的 1/5),地面鋪設防滲層(如 2mm 厚高密度聚乙烯膜 + 環氧樹脂涂層),配備導流溝連接泄漏收集池,防止滲濾液污染土壤 / 地下水。 - 固態危廢區:
以袋裝、箱裝為主,采用分層貨架(層高≤1.5m,承重≥50kg / 層)或托盤堆放,貨架間距≥0.8m(便于搬運和檢查),區域預留≥1.2m 的消防通道,避免擠壓變形導致包裝破損。 - 半固態危廢區(如廢油泥、油漆渣等):
采用密封桶或專用容器,單獨分區,地面做防滲處理,避免滲漏后難以清理; - 氣態危廢區(如廢煤氣罐、廢制冷劑鋼瓶等):
需直立固定存放,設置防傾倒支架,區域通風良好(安裝強制排風系統),遠離熱源,防止鋼瓶爆炸。
針對危廢產生量大、周轉頻繁的場景(如工業園區、專業處置企業),按 “短期暫存 - 中期周轉 - 長期待處理” 劃分區域,提升流轉效率。
- 快速周轉區:靠近暫存庫出入口,用于存放即將轉運的危廢(通常≤7 天),采用托盤集中堆放,配備叉車等搬運設備,縮短裝卸時間;
- 中期周轉區:位于庫內中部,存放需暫存 1-3 個月的危廢,按特性 / 形態細分,設置清晰的 “待轉運” 標識;
- 長期待處理區:遠離出入口,用于存放因處置計劃延遲需暫存 3 個月以上的危廢(需向環保部門備案),區域獨立封閉,加強監控(如溫濕度、氣體傳感器)。
采用可拆卸、可擴展的模塊化單元(如集裝箱式暫存箱、預制式隔間),根據企業危廢種類和量的變化靈活調整區域劃分,適用于中小規模企業或危廢種類動態變化的場景。
- 每個模塊獨立設置防滲、防火、通風系統,模塊間通過通道連接,既能單獨使用(如僅存易燃危廢),也可組合成完整暫存庫(如 “易燃 + 腐蝕 + 固態” 三模塊組合),安裝 / 改造成本低,且便于環保驗收。
針對場地受限的企業(如車間內暫存點、小型工廠),利用垂直空間設計多層貨架或立體倉儲系統,提升單位面積存儲量。
- 采用鋼結構多層貨架(通常 2-3 層),上層存放輕量固態危廢(如廢包裝桶),下層存放液態或重型危廢,配備液壓升降平臺輔助搬運,需滿足承重安全(每層荷載≤1000kg)和消防要求(預留垂直消防通道)。
無論哪種主存儲布局,均需配套以下輔助區域,構成完整暫存庫功能:
- 預處理區:靠近入口,用于危廢分類、稱重、貼標簽(符合 HJ 1276 標識規范),配備電子秤、防爆工具;
- 應急區:設置洗眼器、淋浴裝置(距腐蝕性區域≤30m)、滅火器(按危廢類型匹配,如干粉 / 二氧化碳)、泄漏吸附棉;
- 監控區:安裝視頻監控(覆蓋所有存儲區,保存≥3 個月)、氣體探測器(檢測 VOCs、可燃氣體)、溫濕度計,數據實時上傳。
總結:實際布局需結合企業危廢種類(如化工企業多液態 / 腐蝕性危廢,汽修企業多易燃廢油)、場地大小、當地環保要求綜合選擇,核心是確保 “不混存、不泄漏、易管控”,并通過標識清晰、通道順暢、應急到位實現全流程安全。